【党史故事】戚机厂旧址

02-19 09:49  

戚机厂旧址,产权归属于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。公司创建于1898年,前身是上海吴淞机厂,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选址、兴建。1936年,为避免战火,工厂迁至常州市戚墅堰,更名为戚墅堰机厂,简称“戚机厂”,是近代江苏常州第一家大型化工厂。

戚机厂旧址建筑及基础设施涵盖民国建筑群、历史设备陈列室、机车联合厂房、工人武装起义雕塑等,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、社会价值,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取得解放斗争胜利、振兴发展的历史。

历史设备陈列室将具有历史价值、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历史设备集中展示,还保留了工人手工打造的火车头模型。这些机器历经风吹雨打,见证了这块土地的百年沧桑。

机车联合厂房工程被列为国家“一五”时期694项限额以上重点工程之一,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全过程,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。一台台机车正是从这里驶向大江南北,驶向五洲四海。

戚机厂旧址的标志物为民国建筑“老三楼”。1936年,公司前身吴淞机厂迁到了戚墅堰。1937年,工厂被日军占领。为了更好地统治工厂,日军建了“老三楼”。小楼的墙体由厚厚的红砖砌成,平面近似曲尺形,东南侧的入口为扇形,总占地约6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345.52平方米,主体为两层,东南侧局部为三层。楼体上有几个四四方方、巴掌大的射击孔洞,是当年日本统治者为防备工人反抗而设置,至今依然清晰可见。

1925年,中国共产党在吴淞机厂建立第一个党支部。1927年,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,以吴淞机厂工人为骨干的铁路工人,与上海各行各业工人一起浴血奋战,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,推动上海工人运动走向高潮,在中国工人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武装起义纪念碑是1960年为纪念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中英勇牺牲的吴淞机厂工人而立,原址在工厂南厂区内。1983年,公司对纪念碑进行整修,迁移至工厂北厂区大门口,以便让更多的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。

2011年,戚机厂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2022年入选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。


来源:党史学习教育网

编辑:李晨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