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湖北省地质局地科院发布消息,该院古生物研究团队在荆门地区岩石层中,首次发现了2.6亿年前的巨型双壳类化石(Alatoconchidae),这一发现填补了湖北古生物研究的空白,为揭示湖北在上述时期发生生物大灭绝提供了证据,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权威期刊《FrontiersinEarthScience》。
研究团队负责人吴奎介绍,Alatoconchidae俗称“巨型双壳”,因其个体壳体可达1米长而得名,堪称远古海洋中的“巨无霸”,壳体两侧像展开的翅膀一样扁平,贝壳内外层结构差异明显,外层是像波浪形的瓦片,内层则像珍珠一样光滑。研究团队在荆门采集到散落的近15厘米长壳片,经特征比对,确认属于这一古老物种。此前这类巨型贝壳只在云南、贵州等地发现过,这次是在湖北及周边地区首次“现身”。
图为在荆门发现的化石。吴浩 摄
据了解,这些贝壳所在的岩层形成于约2.6亿年前的中二叠世末期,而它上层的岩层中再也没出现过同类化石。科学家推测,它们可能灭绝于一场由火山喷发引发的海洋灾难——当时中国西南部的峨眉山超级火山大爆发,导致海水酸化、缺氧,让这些“巨无霸”彻底消失。
论文第一作者杨良哲介绍,本次发现不仅拓展了二叠纪巨型双壳类化石的古地理分布,也为研究二叠纪中期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危机提供了新视角。未来,研究团队将分析贝壳周围的岩石成分,破解当时海水温度、酸碱度等数据,以深入探讨巨型双壳类的生态适应及灭绝机制。
小知识
二叠纪(2.9亿年—2.5亿年前),共经历了4500万年,是地球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,末期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,96%海洋物种消失。而这次发现的贝壳灭绝事件,比那场末日浩劫还早了约3000万年。
来源: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(记者 易荣荣)